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形象是從何時由男到女的
漢傳佛教和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國佛教菩薩信仰的典型,也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后本土化的范例。千百年來,觀音菩薩以慈祥和藹的女性形象流傳于中國民間,與印度佛教中的男相觀音形象殊異。觀音原譯觀世音,又譯作觀自在,簡稱為觀音,是大乘佛教的西方三圣之一,在整個佛教世界廣受信奉。事實上,觀音信仰不僅僅限于東亞,而是遍及南亞甚至整個亞洲。在國內(nèi),“家家彌陀,戶戶觀音”一類的諺語也形象的描繪了這位慈悲就是的菩薩所受的崇敬。從佛法本身來說,一切助佛菩薩成就菩薩時,皆是非男女相,即超越了男女相的限制,不執(zhí)著于任何一邊,《觀世音經(jīng)》中提出的觀音菩薩三十三種化身中亦是有男有女。不過,印度佛教中的觀音造像,是沒有一尊呈現(xiàn)女性形象的。而佛經(jīng)中關(guān)于觀音菩薩的記載,則用到“太子”“王子”“勇猛丈夫”等詞,無一表明印度流傳的觀音菩薩屬于男性形象。因此,佛教初傳中國,觀音信仰興起的早期,中土因襲印度習俗,觀音身相也被塑、繪成男相。后來,隨著佛教中國化的不斷深入,觀音菩薩的形象在中國也經(jīng)歷了一個由男到女的過程。
對于觀音變相的年代,前人眾說紛紜,于今沒有定論。綜合從古至今的見解,一認為東晉以前觀音形象基本是男相,從南北朝開始有了女性觀音形象。二是唐 代說,認為唐代的觀音造像已經(jīng)展現(xiàn)出足夠的女性特征。三為宋元說,明代胡應(yīng)麟在其所著《莊岳委談》中主張觀音變性始于宋時,王世貞則說一向不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女向天 ,認為元代的法師在畫觀音像時才畫成女身。其實,觀音菩薩形象的性別轉(zhuǎn)變,不是一蹴而就在,而是一個歷史的發(fā)展的過程,因此古人忽視漸變過程的斷代說法并不足取。與觀音變性始于南北朝、發(fā)展于隋唐、定型宋元的歷程近似,佛教的中國化也是經(jīng)歷了這樣的過程,其標志就是從六朝法華宗的《觀世音經(jīng)》到隋唐的中國化宗派華嚴宗、天臺宗、禪宗的出現(xiàn),以及宋明時期儒、道、佛“三教合一”的理學,其中儒釋糅合的起步、發(fā)展與深入,又與觀音變形的三個階段相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