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袋羅漢(因揭陀尊者)雕塑
布袋羅漢又名因揭陀尊者,屬于十八羅漢護法神像,其雕塑像可采用石材雕刻、銅料鑄造、玻璃鋼彩繪等材質(zhì)工藝進行制作?,F(xiàn)為您呈現(xiàn)6張布袋羅漢(因揭陀尊者)高清圖片,如果您也要選購布袋羅漢(因揭陀尊者)雕塑,歡迎聯(lián)系我們,支持按圖定制。質(zhì)優(yōu)價廉,誠信可靠。
布袋羅漢又稱因揭陀尊者,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。
布袋羅漢畫像(圖片大小:218.94KB | 圖片尺寸:500*1014px)
無量壽佛、乾坤寶袋、歡喜如意、其樂陶陶。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,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。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,因發(fā)善心而修成正果。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。有人認為布袋羅漢是公元九〇七年五代梁朝時的布袋和尚,但是布袋和尚于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:“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”說完他便失蹤了。由此可見布袋羅漢是布袋羅漢,布袋和尚則是彌勒菩薩顯靈。
布袋羅漢彩繪雕塑(圖片大?。?84.71KB | 圖片尺寸:500*666px)

關(guān)于布袋羅漢
契此和尚五代后梁時期之僧人,明州奉化(今浙江寧波奉化)人。因常背負一只布袋,又稱布袋和尚。蔣宗霸常與布袋和尚交游,拜之為師。隨之云游三年,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,宗霸看見布袋和尚背上有四目。據(jù)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:“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”,因此契此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。一生奇事不勝枚舉,高興就臥在雪里,雪也不沾身;能夠預(yù)卜吉兇和氣候,天晴時,穿著高齒木屐,跑到橋上,豎膝而臥,雨天則穿上濕草鞋,在路上急急行走,表示天快下雨,每一次都很靈驗,被認為是一大奇人。有一首偈說: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游,青目睹人少,問路白云頭。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,無拘無束的一生。大肚彌勒中國多數(shù)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彌勒(或大肚比丘),即以他為原型塑造。由于他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,手提布袋,因此常常被商家認為帶有歡喜、招財?shù)囊馕?,而視?strong>財神供奉。
布袋羅漢銅雕(圖片大?。?43.65KB | 圖片尺寸:500*643px)
布袋羅漢就是彌勒佛嗎?
我記得以前國學(xué)大師季羨林的弟子復(fù)旦大學(xué)教授錢文忠以前在《百家講壇》有說過布袋和尚是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的一個僧人,本名是契此,行事豁達奇異逍遙無拘無束,據(jù)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:“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”,然后從那以后世人就把他當(dāng)做彌勒佛轉(zhuǎn)世彌勒佛出生古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和佛祖釋迦牟尼生在同一時代,并師從佛祖,先于佛祖之前先掛了。據(jù)傳釋迦牟尼佛曾預(yù)言彌勒佛圓寂是上九重天給諸神說法,直到釋迦佛滅度后的未來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,才重新下生人間,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祖的衣缽。所以彌勒佛又叫未來佛。然后現(xiàn)在這個“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,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”的形象的彌勒佛塑像都是宋人根據(jù)布袋和尚的樣子造的。在布袋和尚之前的彌勒佛非常瘦非常苗條,可以去找南北朝南朝時期留下的很多彌勒佛鎏金像
布袋羅漢石雕像(圖片大小:115.54KB | 圖片尺寸:500*375px)
布袋羅漢,布袋和尚,彌勒佛三者之間的關(guān)系
佛、菩薩、(阿)羅漢的根本區(qū)別:
玻璃鋼布袋羅漢像(圖片大?。?4.68KB | 圖片尺寸:500*750px)
佛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;
菩薩:自覺、覺他
(阿羅漢):自覺;
也就是說,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,已功德圓滿;菩薩次之,羅漢最低。
羅漢,是阿羅漢的簡稱,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。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,即不再生死輪回就叫阿羅漢。我國漢族地區(qū)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,其實本應(yīng)是十六羅漢。據(jù)佛經(jīng)上說,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盤,住世濟人。西元二世紀師子國(今與斯里蘭卡)慶友尊者作的《法住記》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,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。后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么卻畫成了十八羅漢,據(jù)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,但在標(biāo)姓名時,雖把慶友標(biāo)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,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(biāo)在第十八位羅漢上。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,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(jīng)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。
菩薩,是梵文菩提薩埵(讀朵)的簡譯音。菩提意思為覺悟,薩埵意譯為有
情意的生物或眾生。大乘佛教認為,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(biāo)還不夠,應(yīng)修持佛果,即達到成佛的境地。但在成佛前,應(yīng)先作菩薩,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,一面教化眾生,度眾生到極樂彼岸。佛經(jīng)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(qū)影響較大的菩薩,有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。
佛,是佛陀的簡稱,梵文的意譯。意思為覺者,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。覺有三個意思:自覺、覺他(使眾生覺悟)、覺行圓滿。據(jù)稱,阿羅漢辟支佛(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)缺后二項,菩薩缺后一項,只有佛才三項俱全。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,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,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。大乘佛教認為,三界十方,到處有佛,其數(shù)如恒河之沙。過去有七佛、燃燈佛,未來有彌勒佛,東方有阿(音同觸ㄔㄨˋ)佛、藥師佛,西方有阿彌陀佛。從佛身上說,還有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(yīng)身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