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,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交,3d无码纯肉动漫在线观看

當前位置:佛像廠 > 如來佛 >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

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

釋迦牟尼佛又名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,屬于如來佛佛像,其雕塑像可采用石材雕刻、銅料鑄造、玻璃鋼彩繪等材質(zhì)工藝進行制作?,F(xiàn)為您呈現(xiàn)9張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高清圖片,如果您也要選購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,歡迎聯(lián)系我們,支持按圖定制。質(zhì)優(yōu)價廉,誠信可靠。


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釋迦牟尼佛銅雕塑像”釋迦牟尼佛銅雕塑像(圖片大?。?83.36KB | 圖片尺寸:500*855px)

釋迦牟尼,佛教創(chuàng)始人。釋迦,種族名,意為“能”;牟尼,亦譯為“文”,是尊稱,意為“仁”、“儒”、“忍”、“寂”。合為“能仁”、“能儒”、“能忍”、“能寂”等,意即釋迦族的“圣人”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古代的釋迦牟尼雕像”古代的釋迦牟尼雕像(圖片大?。?13.76KB | 圖片尺寸:500*599px)

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(wèi)國(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)凈飯王的太子,屬剎帝利種姓。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。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,于藍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,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撫養(yǎng)成人。關(guān)于釋迦牟尼生卒年代,南傳和北傳的佛教有不同說法。據(jù)漢譯《善見律毗婆沙》“出律記”,推斷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。南傳佛教或認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,一說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。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(tǒng)的婆羅門教育,29歲(一說是19歲)時有感于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各種苦惱,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(zhàn)爭威脅,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,舍棄王族生活,出家修道。開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跟隨“數(shù)論”先驅(qū)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(xué)習(xí)禪定。后到尼連禪河附近樹木中單獨修苦行6年。認為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道路,轉(zhuǎn)而到伽耶(菩提伽耶)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、十二因緣之理,最后達到覺悟。時年35(一說30)歲。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,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、中部恒河流域進行傳教,并組成傳教的僧團,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。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,在舍衛(wèi)城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。弟子很多,傳有500人,其中著名者有10人,被稱為十大弟子。80歲時于拘尸那迦城逝世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釋迦牟尼佛泥塑”釋迦牟尼佛泥塑(圖片大小:101.05KB | 圖片尺寸:500*718px)

釋迦牟尼在世宣佛法口授身傳,沒有文字記錄的經(jīng)典。釋迦牟尼去世后,他的弟子們?yōu)榱吮苊夥鸾探塘x日久散失,也為了防止其他“外道”異說滲入佛法,對于他的言教進行了整理,是為“結(jié)集”。釋迦牟尼的學(xué)說內(nèi)容,可歸納為三法印、四諦、八正道、十二緣起、三十七道品等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釋迦牟尼佛像”釋迦牟尼佛像(圖片大?。?1.95KB | 圖片尺寸:700*1028px)

釋迦牟尼在悟道后,就為創(chuàng)建“僧伽”制度的活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。“僧伽”即是僧團,是出家佛教徒的組織形式。起初只準男性加入,后來婦女也被允許出家。釋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團吸納了社會上各行業(yè)的人,如商人、獵人、理發(fā)師等,甚至殺人犯也可入教。雖然沒有首陀羅加入佛教的記載,但是相對于其他宗教來說,佛教僧團是平等的,沒有種姓歧視的。創(chuàng)教初期,釋迦牟尼并沒有為僧團制訂任何制度。僧團的戒律是根據(jù)所發(fā)生的事件逐漸創(chuàng)建形成的。遇到事件發(fā)生時,僧人們就請釋迦牟尼做出裁決,他的決定被認為是關(guān)于處理此事的“法律”,也就是“戒律”。釋迦牟尼所制訂的戒律,涉及到個人品德行為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等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的一系列禁忌。除此之外,釋迦牟尼還為僧伽規(guī)定了云游乞食、雨季安居和犯過懺悔等制度。這些建制構(gòu)成了信徒們的宗教實踐,也成為維護僧團組織和秩序的有力保障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玻璃鋼釋迦牟尼佛像”玻璃鋼釋迦牟尼佛像(圖片大?。?5.5KB | 圖片尺寸:500*658px)


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釋迦牟尼佛木雕”釋迦牟尼佛木雕(圖片大?。?7.48KB | 圖片尺寸:500*500px)

釋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

我們每天讀誦《佛說阿彌陀經(jīng)》,經(jīng)中講到十方諸佛都伸出廣長舌相來贊嘆這部一切諸佛所護念經(jīng),同時來贊嘆釋迦牟尼佛的難行能行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釋迦牟尼銅鎏金佛像”釋迦牟尼銅鎏金佛像(圖片大?。?7.61KB | 圖片尺寸:500*666px)

第一重難,是釋尊能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”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(圖片大?。?6.15KB | 圖片尺寸:500*667px)

第二重難,是“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”,玄奘大師翻譯成“極難信之法”,就是“是為甚難”,“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”。這種嘆述在《佛說無量壽經(jīng)》的結(jié)尾也有。為什么十方諸佛都要贊嘆這種難能可貴的行為?這完全凝聚著大悲心在里面。 釋迦牟尼佛(釋迦摩尼,釋伽牟尼)雕塑佛像圖片之“世界風(fēng)情-釋迦摩尼佛像”世界風(fēng)情-釋迦摩尼佛像(圖片大?。?38.26KB | 圖片尺寸:750*1058px)

我們在《悲華經(jīng)》里面看到,阿彌陀佛因地發(fā)菩提心、發(fā)愿的緣起,也是因為釋迦牟尼佛。那是在無量久遠的時空態(tài)發(fā)生的一樁事情,當時的世界叫刪提嵐,有一尊佛叫寶藏,有一位轉(zhuǎn)輪圣王叫無諍念王,他有一位大臣叫寶海梵志。在這部經(jīng)里,我們看到一些非常非常讓人感動的信息。

無諍念國王是由他的大臣——寶海梵志來勸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并去思惟、發(fā)愿要取清凈剎土成佛的。他的一千個王子也各自發(fā)愿,長子不眴太子就是將來的觀世音菩薩,第二個兒子就是將來的大勢至菩薩,他們在當時都是這樣次第發(fā)愿。

就在這個法會上,很多菩薩發(fā)愿都是取凈土;有些有大悲心的菩薩,他取不凈土,也只是取到了人壽一千歲的時候來穢土救度眾生。大家將人壽再往下的時期都放棄了。唯有寶海梵志菩薩,他竟然發(fā)出了一個非常深重的大悲愿。就是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,人壽一百二十歲的時候,來到這個世間示現(xiàn)八相成道,度化眾生。

那么這個世界人壽一百二十歲時眾生是什么狀況?這個時期是非??嚯y的時期,這個時代的眾生不信因果、誹謗圣人、不恭敬沙門婆羅門、造作五逆,用種種不善業(yè)來莊嚴自已,煩惱非常厚重,以惡為能。這個世間的眾生是非常剛強難化的,也正因為剛強難化,也就是最苦難不堪的。所以大悲菩薩,就是寶海梵志,竟然發(fā)出了要在這個時代來成佛的大愿。這就是釋尊因地為我們發(fā)的五百悲愿。當這個大愿發(fā)起來的時候,連無諍念轉(zhuǎn)輪圣王都合掌流淚說,這個愿真是太偉大了。整個大地六種震動,十方無量的諸佛接到這個信息,都派遣菩薩前來贊嘆寶海梵志。

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在這個時代聽聞凈土一法,首先要感恩釋迦牟尼佛,寶海梵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他的因地。那在這樣的一個五濁時代,人壽平均二萬歲(迦葉佛時期)的時候就進入五濁了。那人壽減至一萬歲、一千歲,次第下來是壽命越短,濁惡程度越大。

那在人壽平均百歲的時候,這個世間所住的眾生都是他方剎土所摒棄的、放逐的人聚在一起。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在座的你我他,我們都是他方世界不要的人、不受歡迎的人,煩惱太重。所以我們就聚在這里。

現(xiàn)在為什么這么亂?。繛槭裁春芏嗳送纯嗖豢鞍??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煩惱厚重的人。不孝順父母、不講朋友信譽、造作種種的惡,都是這樣。所以我們看到自己和他人這個樣子,經(jīng)典當中佛早就說得很清楚,就是這么一個時代。所以很多菩薩都是不敢來的,來了覺得沒辦法,只有放棄。

這位寶海梵志竟然不放棄,竟然還要來,而且不止來一次。那你說釋迦牟尼佛是多么多么的偉大!

釋迦牟尼佛佛像的成佛過程

據(jù)佛經(jīng)記載,釋迦牟尼佛佛像在29歲時,有感于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諸多苦惱,舍棄王族生活,出家修行。31歲時,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,逐創(chuàng)立佛教,隨即在印度北部,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。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槃。

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佛佛像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。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佛佛像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養(yǎng)育的。他從小學(xué)習(xí)當時教養(yǎng)王族應(yīng)具備的一切學(xué)問和技藝(即五明)。16歲(另有17歲、18歲之說)時,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,六年后生下兒子羅睺羅。

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(yōu)裕舒適的?!吨邪⒑?jīng)》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,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(jié)居住的三座宮殿(三時殿),有冬天御寒的,夏天避暑的,雨季防潮的;衣著華貴,飲食豐盛;歌舞于庭,極盡享受之樂。他的父親凈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繼承王位,成為統(tǒng)一天下的“轉(zhuǎn)輪王”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佛像卻在29歲(一說19歲)時出家修行。究其原因,有社會的,也有個人的。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、并吞,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,他所屬的釋迦族,受到鄰國強權(quán)的威脅,朝不保夕。他已預(yù)感到難免覆滅的結(jié)局,因而認為世間“無?!薄A硗?,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,接踵而來的老、病、死的情景,聯(lián)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,從而產(chǎn)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,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,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,終于舍棄王位,出家修行。

悉達納妃

《因果經(jīng)》上說:太子年至十七。凈飯王召集群臣共議道:“太子今已長大,宜應(yīng)婚娶。眾卿等以為如何?”群臣中有人奏說:“臣知摩訶那摩長者,有一小女名耶輸陀羅,容貌端正無雙,聰明智慧過人,知書達禮,淑質(zhì)英才。有如是賢德之女,合當聘與太子為妃。”國王說:“誠如愛卿所言,理當娶之?!?

國王回宮,命老成宮女往摩訶那摩長者家,觀察其女容儀禮節(jié)如何。宮女受命,即往長者家,停留十日,細心觀察此女;回宮報說:“據(jù)我觀察,此女容貌端正。威儀進止實在沒有人能比得上?!庇谑菄跛炫扇饲巴鶎δυX那摩長者說:“太子已到納妃年齡,聞知令愛美貌賢德,宜堪聯(lián)姻?!蹦υX那摩當即應(yīng)承。

國王即令大臣擇定吉日,遣車萬乘而往迎娶。隆重地為太子舉行婚姻大禮;并為太子另納二妃,一名瞿夷,一名鹿野。同時建造三時殿,更增諸多歌女,晝夜陪伴太子娛樂。

太子雖時時與其妃相處,然從來不曾起世欲之念,于靜夜中但修禪觀,未嘗與妃有夫婦之道。

五欲娛樂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。太子成婚之后,凈飯王又為太子建造三等宮,安排三千彩女,日夜輪番奉侍太子;又于宮中布置種種音樂歌舞,令太子歡娛,受諸快樂,不許遠涉出宮游歷。又于太子所住宮院外周,另建三重圍城,各安一鐵門,設(shè)置機紐,平時關(guān)閉需五百人合力推動;推動之時,門聲響動可聞二十里;大門內(nèi)外,各有壯士守衛(wèi),戒備森嚴。凈飯王之所以如此防護,皆因當時阿私陀仙人所說預(yù)言,唯恐太子有朝一日舍離眷屬,逾越出家。

另一方面,國王從自身做起,全面推行道德化育,禁止一切邪惡行為,努力創(chuàng)辦種種慈善事業(yè),造福社會人民,以此善報回資太子增長功德,唯愿太子身心安樂,不起出家之念。

釋迦牟尼佛佛像在父王的庇護之下,在皇宮內(nèi)享受著世間最勝妙的五欲娛樂,十年不曾出外。

空聲警策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虛空中有一天子,名作瓶,看到釋迦牟尼佛佛像十年在宮,受五欲樂,很為太子擔(dān)心,唯恐太子留戀世間,心耽五欲,執(zhí)迷不悟;那么,百年歲月,倏爾而逝,光陰迅速,時不待人,空懷救世悲愿,又有何用呢?我今應(yīng)當力勸護明菩薩(即太子),為彼警示種種厭離之相,使他早日覺察,捐棄五欲,舍欲出家,莫再耽湎不醒。即于空中說偈道:

身自被縛欲解他,譬若盲人引群瞽;

己身解脫乃免彼,猶如有目能導(dǎo)人。

善哉仁者年盛時,宜速出家令滿愿;

唯有出世行大智,乃能厭離此五欲。

眾生多有煩惱患,仁者為作大醫(yī)師;

說諸妙法如藥王,速疾將向涅槃岸。

無明黑暗所障蔽,諸見羅網(wǎng)種種纏;

速燃智慧大燈明,早使天人得凈眼。

作瓶天子說此偈已,由于天子威神感動,發(fā)出如是勸誡因緣,加上釋迦牟尼佛佛像本身宿世善根福德力,竟使宮中彩女原來所作的淫歌艷曲,一時轉(zhuǎn)為宣揚信解、住持正法、-心趣向涅槃的微妙音聲,令太子心生覺悟,厭離世間。

飯王獲夢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警示世間種種可厭相,激勵釋迦牟尼佛佛像發(fā)心出家。當天晚上,凈飯王一夜之間,連做七個夢:



凈飯王一覺醒來,追憶夢中所見之事,心大惶怖;天亮急召占夢師,問夜間所夢之相主何吉兇?

眾占夢師琢磨良久,皆答不知。凈飯王心中更加憂愁不安。這時作瓶天子化作婆羅門來到皇宮門外,對門人說:“我能善解國王夢中之事。”門人進入通報,國王召婆羅門入宮,請為決斷。

婆羅門說:



作瓶天子為國王一一詳加解釋后,又對國王安慰說:“這七種夢境都是好預(yù)兆,是大吉祥,將來必獲大善果報。大王須自慶幸,應(yīng)生歡喜,勿懷恐怖,憂愁不樂。”

國王聽了,心想:現(xiàn)在唯有的辦法,也只有讓太子過著更加適意快樂的生活,或許能夠使太子染著世間五欲,心生愛戀,不想出家,方能免除我的憂念。

路逢老人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作瓶天子為了讓釋迦牟尼佛佛像走出皇宮,到外面觀看世間好惡,令生厭離心,舍棄五欲,因于太子之前極力稱贊城外園林,景致十分優(yōu)美可人。

太子聽了,大為心動,即命馭者準備車馬,欲往城外園林觀賞游樂。馭者速疾奏知國王。國王立即傳令,發(fā)動全城軍民,全面大搞衛(wèi)生,清理所有街道一切污穢垃圾,令得清凈莊嚴;凡老病死亡、六根殘缺者,一律驅(qū)逐回避。一切布置完畢,太子登上寶車,從城東門而出。這時,作瓶天子變化成一老人,曲背低首,皮皺齒落,白發(fā)如霜,骨瘦如柴,四肢顫抖,行路蹣跚,唯仗拐杖,一步一顛地在太子面前走過。

釋迦牟尼佛佛像乍見老人,驚異不已,即問馭者:“此是何人?”馭者答說:“這是老人?!?

太子又問:“何以名為老人?”馭者答說:“凡名老者,為日月寒暑所逼,全身器官逐漸衰退,一切行動失去靈便,形體消瘦,氣力微弱,茍延殘喘,朝難保夕,其命將終?!?

太子又問:“我今此身,也會一樣走向衰老嗎?”馭者答說:“太子,人雖有貴賤之別,但凡有生,必然有老,這是任何人皆逃避不了的。即今太子之身,同樣具有如是老相,不過暫時未現(xiàn)罷了?!?

釋迦牟尼佛佛像聽了,不勝傷感,對馭者說:“回去吧,我已沒有心情觀看園林的景致了。”心中暗自思惟:我當作何方便,才能得免衰老之苦?

道見病臥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作瓶天子心想:護明菩薩在皇宮內(nèi),恣意享受五欲已經(jīng)多時;然世間無常,盛年易失,我當設(shè)法使其覺悟,令速舍離五欲而出家。由于菩薩宿福因緣,這時忽然起念,又要出城游樂,即召來馭者,對他說:“準備好車,我要出城游玩?!瘪S者遵命,一切準備就緒,請?zhí)由宪囃悄祥T而出。

其時,作瓶天子于釋迦牟尼佛佛像前路,化作一病患人,身體羸瘦,面色枯黃,氣息微弱,命在須臾;躺在糞穢中,宛轉(zhuǎn)呻吟,悲切酸楚,不忍見聞。太子問馭者說:“此是何人?”馭者答說:“這是病人?!碧佑謫枺骸昂我悦麨椴∪?”馭者回說:“此人平時不善保養(yǎng),盡情恣欲,以致四大失調(diào),這時病情危篤,無藥可治,威德已盡,死期將至,欲想康復(fù),已是無望了。

”釋迦牟尼佛佛像又問:“獨此一人有病呢?還是一切人都會生病?”馭者答說:“一切眾生皆悉難免。”釋迦牟尼佛佛像說:“這太悲慘,太可怕了!既然我這身體有朝一日也會遭受如是病苦,我哪有心情再去園林游戲!”即命馭者駕車回宮,獨自一處,端坐思惟。

國王得知,回想當年阿私陀仙所說預(yù)言,若果應(yīng)驗不虛,恐怕釋迦牟尼佛佛像早晚要舍我出家了。

路睹死尸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作瓶天子心想:護明菩薩在皇宮之中,過著極為快意歡娛的生活,然今時機已至,不能再耽著了。我得再次設(shè)法讓太子出城,點化一番,令其厭離五欲,早日出家。這天,釋迦牟尼佛佛像又對馭者說:“你可速備駟馬寶車,我要出城詣園游戲?!瘪S者遵命,一切就緒。太子坐寶車上,從城西門而出。其時,作瓶天子于太子前,化作一死尸,臥于床上,由眾人抬著走;家親眷屬,圍繞哭泣,十分悲愴。太子見之,心懷慘惻,問馭者說:“這是怎么回事?”馭者答說:“這臥于床上的叫做死尸;旁邊圍繞哭泣的是死者的親友?!碧佑謫枺骸八朗质窃趺椿厥?”馭者說:“這人已失去生命,再也不能思惟活動,今此形體如同木石,唯獨識神隨業(yè)轉(zhuǎn)世;從今以后,生死別離,再也見不到父母兄弟妻子眷屬,故名死尸?!碧訂柕溃骸斑@么說來,有朝一日,我也會死嗎?”馭者說:“是的。釋迦牟尼佛佛像尊貴之身,但也難保一死。世間所有人民,無論貴賤賢愚,皆不免死?!碧勇犃T,心情十分難過,即命馭者回駕返宮,端坐思惟,默然系念,世間一切事物終歸無常,有誰能超越生死呢?

得遇沙門

《大莊嚴經(jīng)》上說:有一天,太子又召來馭者,對他說:“今日我要出城詣園林游玩,你可預(yù)備車馬?!瘪S者奏知國王。國王對馭者說:“以前釋迦牟尼佛佛像三出城門,見老病死,憂愁不樂。今日可從北門出;我當命人嚴飾道路,香花幡蓋,倍勝于前,不得更有非吉祥事在于路側(cè)?!币磺胁贾猛.?,太子坐寶車上,官屬前后導(dǎo)從,往城北門而出。這時,凈居天化作比丘,身披壞色衣,剃除須發(fā),手持錫杖,徐步而行,形貌端嚴,威儀整肅。太子遙見,問馭者說:“此是何人?”其時凈居天以神通力,令彼馭者回報太子說:“這是一位出家人呀!”釋迦牟尼佛佛像即便下車,向比丘作禮,并請教說:“出家究竟有什么好處?能得什么利益?”比丘答說:“我見在家充滿諸苦,生老病死一切無常,皆是敗壞不安之法。所以辭親割愛,獨自空閑,勤求方便,得免斯苦。我所修習(xí)無漏圣道,行于正法,調(diào)伏諸根;起大慈悲,能施無畏;心行平等,護念眾生;不染世間,永得解脫,這便是出家的好處和利益啊!”太子聽了,深生歡喜,遂贊嘆說:“善哉善哉!天上人間,唯此為上,我當決定修學(xué)此道。”這一回出城,釋迦牟尼佛佛像的滿腹愁思一掃而光,于是懷著喜悅之情登駕而還。

耶輸兆夢

《本行經(jīng)》云:時太子妃耶輸陀羅即于是夜,便覺有娠。爾時其夜疲極,睡眠臥夢,見有二十種可畏之事,忽然驚起,報太子言:“夢見大地匝震動,有帝釋幢,崩倒于地;天上星宿,悉皆墮落;最大傘蓋,車匿持去;我頭發(fā)髻,刀截而去;我身瓔珞,為水所漂;我之身形,漸成丑陋;我身手足,自然墮落;我此身形,忽然赤露;我所坐床,自塌于地;我眠臥床,四腳摧折;眾寶大山,崩頹墮地;宮內(nèi)大樹,被風(fēng)吹倒;明月團圓,忽然而沒;紅日照明,忽然黑暗;宮城炬火,出向城外;護城之神,忽然啼哭;迦毗羅城,忽為曠野;園林花果,并皆凋落;防御壯士,交馳橫走?!卑籽裕骸疤?,我見如是二十種惡夢,心大恐怖,驚疑不安。為復(fù)我身,壽命欲盡,為共太子,恩愛別離?”太子聞是語已,自心思惟:“我今不久,舍世出家?!睆?fù)慰諭耶輸言:“汝見如是惡夢,不須懷憂,但當安隱,無復(fù)煩惱?!?

初啟出家

《大莊嚴經(jīng)》上說:有一天夜晚,菩薩心中這么想著,我出家的機緣已經(jīng)到了,但假如不經(jīng)父王同意,私自出家,不但有違教法,也于情理不合。于是起身來到父王房中,自身放大光明如白日,長跪合掌向父王請求說:“唯愿父王準許孩兒出家修道。”國王一聽此言,不禁老淚縱橫,說:“無論尊貴的王位以及國財珍寶所有一切,我都可以在所不惜地棄舍,唯有出家一事,萬萬不能?!碧诱f:“父王愛惜孩兒勝過一切,但父王如果能滿孩兒四愿,孩兒就用不著起出家之念了。一愿孩兒永不衰老,二愿常駐青春少壯,三愿一生無災(zāi)無病,四愿孩兒長生不死。”國王說:“你是聰明人,怎會說此癡話。蒼天之下,無論神仙世人,有誰能免得生老病死?!碧烀?,國王召來親族,對他們說:“太子昨夜請求出家,我若準許,國無儲君繼嗣,你們大家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止息太子出家之念。”眾親族說:“我們齊心協(xié)力共同守護太子,量太子有何能力,可以強行出家?!庇谑菄跸铝?,于四城門外,各各布置五百勇士、五百力士、五百輛戰(zhàn)車嚴加守衛(wèi);城上周匝,分布五百壯士日夜巡邏,無暫休息?;蕦m之內(nèi),國太夫人波阇波提,召集眾彩女,對她們說:“萬一太子要是出家了,眾人皆失依怙,所以從今夜起,你們不許睡眠,各各提高警覺,門窗嚴閉關(guān)鎖,守護太子,莫生怠慢?!?

夜半逾城

《大莊嚴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菩薩于音樂殿中端坐思惟:過去諸佛皆發(fā)四種大愿:一、愿我未來自證法性,于法自在,得為法王。以無礙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惱眾生。二、有諸眾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,患彼愚癡無明瞖目,我當以空、無相、無愿等諸方便智門為燈,為藥,破諸暗惑,除其重障。三、有諸眾生,貢高驕慢,心懷顛倒邪見,于我、我所,生虛妄執(zhí)著,我當為說正法,令其解悟。四、一切眾生處不寂靜,隨業(yè)受報,三世流轉(zhuǎn),如旋火輪,亦如團絲,自纏自繞,我當為彼說法,令得解縛。如是四種廣大誓愿正念現(xiàn)前。于是太子喚來車匿,對他說:“你立刻去把白馬乹陟帶來?!避嚹浯鹫f:“這樣的深更半夜,把白馬帶來何用?”太子說:“我今欲為利益一切眾生,解除一切眾生苦惱而出家,你不可違逆我意?!边@時凈居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軍士彩女悉皆昏睡,無所覺知。車匿牽來白馬,太子乘已,初舉步時,大地六種震動,四大天王捧承馬足,梵王帝釋翊從引路,白馬乘空而去。到達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,即便下馬,端然而坐。

落發(fā)貿(mào)衣

莊嚴經(jīng)云。菩薩作是思惟。若不剃除須發(fā)。非出家法。乃取金刀。即自剃發(fā)。而發(fā)愿言。愿斷一切煩惱。及以習(xí)障。時天帝釋。即以天衣。于空取發(fā)。還天供養(yǎng)。菩薩自觀身上。猶著寶衣。即作念言。出家之服。不當如是。時凈居天化作獵師。身著袈裟。手持弓箭。默然而住。語獵者言。汝所著者。乃是往古諸佛之服。云何著此。而為罪耶。獵者言。我著此衣。以捕群鹿。鹿見此服。而不避我。方得殺之。菩薩言。汝著袈裟。專為殺害。我今若得。惟求解脫。我今與汝憍奢耶衣。汝可與我粗弊衣服。是時獵者。即脫袈裟。授與菩薩。菩薩于時。心生歡喜。即便與彼憍奢耶衣。時凈居天。以神通力。忽現(xiàn)本形。飛上虛空。還自梵天。菩薩見已。于此袈裟。倍生殷重。于時菩薩。身著袈裟。儀容改變。作如是言。我今始名真出家也。于是安詳徐步。至彼跋渠仙人苦行林中。一心求道矣。

車匿辭還

《大莊嚴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釋迦牟尼佛佛像到達苦行林后,慈悲和藹地慰諭車匿說:“世間人與人的關(guān)系,有些人內(nèi)心懷著敬意,卻從來不在形體上表現(xiàn)出來;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誠,其實卻懷有異心;有些人見到有錢有勢的,便趨之若鶩,競來奉事;若是遇到貧賤的,縱然是親戚朋友,也一樣棄之不顧、避之唯恐不遠。我今舍卻世間富貴榮華,而你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跟隨于我。車匿!你實在是一位很難得的好人。”于是把身上所有貴重物品連同白馬,托車匿帶回宮中,奉上父王,轉(zhuǎn)告父王說:“太子于今對世間法一無所求,既不為生天受五欲樂,亦非不孝,更沒有瞋忿懷恨之心。但見一切眾生迷失正路,沒在生死海中,實為可憐。為要拔濟眾生,所以立志出家。唯愿父王勿生憂慮。父王若說我今年少,不應(yīng)出家,你就把我說的話請問父王,生老病死,豈有定時,人雖少盛,有誰能獨免無常?”太子又把隨身的衣物托車匿交與耶輸陀羅,并轉(zhuǎn)告她說:“人生在世,恩愛終必別離。我今為斷此諸苦故出家學(xué)道,望自珍重,勿以戀著橫生憂愁。又請轉(zhuǎn)告宮中所有彩女以及我的童年好友,我今為了破除無明煩惱而出家,愿早成正覺。功德圓滿,必當還有相見之日?!避嚹渎犃颂尤缡菓┣兄Z,心中難過之極,帶著白馬一路悲泣而還。

車匿還宮

《大莊嚴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車匿牽著白馬,帶著包袱,無精打采地回到王宮。這時白馬嘶聲聞于宮內(nèi),摩訶波阇波提及耶輸陀羅并諸彩女皆來聚集,她們都懷著一線希望,莫非太子回心轉(zhuǎn)意回宮了。

待到車匿進入宮中,姨母及妃并諸彩女,只見車匿,不見太子,同時齊聲痛哭,并拉住車匿問道:“太子今在何處?你獨自歸來?!避嚹浯鹫f:“太子為了一心求道,舍棄世間五欲,今獨住山林之中,身著壞色衣,剃除須發(fā),而為沙門?!币棠嘎牶螅蛔詣?,放聲大哭。

呵責(zé)車匿說:“我有何虧負于你,你竟敢把我圣子送入山林之中,與猛獸毒蟲在一起,那樣危險恐怖的地方,你忍心留他一人獨住,萬一發(fā)生發(fā)什么事故,他該怎么辦呢?”車匿說:“太子把白馬連同這些物品托付與我,催促我速還,囑我回宮后,拜上姨母,執(zhí)勤勸諭,請姨母不必持念,釋迦牟尼佛佛像說不久得成正覺,還當相見?!?

這時耶輸陀羅淚流滿臉,指著車匿罵道:“車匿!你這沒良心的人,我平時與你無冤無仇,你為何這般害我,把我夫君棄于山林之中,使我無端成為孤寡。”

車匿哭著說:“這實在不是我的過錯。當時太子將要出宮,我與白馬同時大聲呼喚,但以諸天神力,使所有守衛(wèi)之人咸皆熟睡,無所覺知。

釋迦牟尼佛佛像出宮之時,如日升天,放大光明,諸天捧承馬足乘空逾城而去,我車匿有心阻擋,又如何能擋得住呢?所以你們這么責(zé)怪我,我也是冤枉的啊!”

詰問林仙

《因果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太子來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,林間鳥獸一見太子,皆矚目不瞬。跋伽仙人遙見太子,以為天神,即領(lǐng)徒眾前來迎接,請?zhí)由献?。太子觀察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:

有以草為衣的,有以樹皮樹葉遮體的;有專食草木花果的,有一日一食的,也有兩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;有的專事水火,有的奉祀日月;有的翹足獨立,有的倒臥于糞穢之中或荊棘之上,也有橫臥于水火之鄰側(cè)的。種種苦行不一,稀奇古怪。

太子問跋伽仙人:“你們修此苦行,究竟為了什么?”

仙人說:“為了希望生天?!?

太子說:“天上雖樂,福盡則墮,依然輪回六道,終歸是苦。你今修此苦因,以求苦報,實在不值得?!敝T仙人不解,提出許多疑問請教太子,如是言語往復(fù),直至日暮,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。

天明,釋迦牟尼佛佛像心中道:我今學(xué)道,為斷苦本。此諸仙人雖修苦行,皆非真正解脫之道。即辭別仙人而去。有一仙人善知相法,對眾人說:“這位仁者,諸相具足,決非等閑,將來必定成就一切種智,為天人師。”仙人言罷,上來對太子說:“我們所修法門不同,不敢相留。仁者此去,可向北行,有二大仙,名阿羅邏、迦蘭,仁者可與之談?wù)?。但我看仁者亦當不必住于彼處?!?

于是太子即便北行。諸仙人見釋迦牟尼佛佛像離去,合掌相送,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,一直看不見太子的身影了,才各自默默而還。

勸請回宮

《因果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凈飯王得知釋迦牟尼佛佛像消息,立即派遣王師隨同大臣,趕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,向仙人問說:“太子出家學(xué)道,路經(jīng)此林,諸大仙可曾見否?”仙人答說:“前日有一童子,面貌端正,相好具足,來入此林,曾與我等議論;鄙薄我等所修之道,離此北行,詣阿羅邏、迦蘭仙人處?!?

王師聞已,急速往阿羅邏、迦蘭仙人所,果于中途,見太子在樹下端坐思惟,即便下馬作禮問訊,對太子說:“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,此意難回。然大王對于太子恩愛情深,一旦分離,憂傷苦惱不已!愿請?zhí)踊伛{,還返宮中。釋迦牟尼佛佛像有心學(xué)道,當為釋迦牟尼佛佛像別置靜室,使太子不致廢棄道業(yè)。

這樣豈不兩全其美,何必獨居山林?”太子答說:“我豈不知恩愛情深。但畏生老病死之苦,為斷除故,是以來此。設(shè)令世間恩愛不必分離,又無生老病死諸苦,我又何必出家!我今學(xué)道,為求解脫此諸苦,終不返回。”這時,王師及大臣們因奉國王命來請?zhí)?,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轉(zhuǎn)意,心中十分著急,徘徊路側(cè),不能自反,遂互相商議道:我等既奉王使命,而無力效;如今空歸,何以向大王交待?唯一辦法,就是在我們當中,選出具有聰明智慧、慈心柔和、秉性忠直的五人,留下守護服侍太子,密令伺察,觀其進止。

于是,大家共同選舉憍陳如等五人。五人表示愿意執(zhí)行這一神圣任務(wù)。這樣決定下來,王師及大臣們才辭別太子,悲泣而還。

調(diào)伏二仙

《因果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釋迦牟尼佛佛像來到阿羅邏仙人住處,向仙人請教說:“生死根本,如何斷之?”仙人答道:“欲斷生死根本,必須持戒;離諸不善法,謙卑忍辱,于空閑處修習(xí)禪定。有覺有觀得初禪;除覺觀,定生入喜心,得二禪;舍喜心,持正念,生妙樂,得三禪;除苦樂,得凈念,入舍根,得四禪,獲無想報。”太子又問:“禪定境界達到非想非非想處,為有我呢?或是無我?若說無我,不應(yīng)言非想非非想;若說有我,所謂這個‘我’是有知呢,或是無知?我若無知,則同木石;我若有知,則有攀緣;既有攀緣,就有染著;以有染著故,則非解脫。

你等所修者,只不過斷了粗的煩惱,而不知微細煩惱猶存;以為到此境界即為究竟,哪知微細煩惱逐漸滋長,仍脫不了輪回。所以這不能算為到達彼岸。必須斷除我見我執(zhí),一切盡舍,才稱得上真解脫?!北娤扇寺犃T,默然無語,心自思惟:太子所說,甚為微妙,實為我等所不及。遂對釋迦牟尼佛佛像說:“他日你若成道,愿先度我?!?

太子說:“很好!”于是釋迦牟尼佛佛像為求勝法,辭別而去,漸次來到迦蘭仙人住所。經(jīng)過一番論議問答,太子知迦蘭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,即便告辭前行。

仙人心想著:“太子智慧,深妙奇特,如此難測!”不由得心生敬慕,合掌恭送,直待看不見了,才回到住處。

六年苦行

《普曜經(jīng)》上說:當時釋迦牟尼佛佛像心中想道:“為了開化外學(xué),使他們認識大道并非從無益苦行中得;為了訓(xùn)誨諸天,使他們知道?;矍f嚴亦非僥幸輕易得來。

所以,我必須以幾年時間來實踐大勤苦精進之行,示世間禍福因果?!庇谑牵猿錾黼S,六年之中修習(xí)禪定,身心清凈,日食一麻一麥;威儀進止,皆與道合。無論嚴冬酷暑、暴雨狂風(fēng),太子總是巍然端坐,不動如山;無論遇到任何危難境界現(xiàn)前,太子始終保持諸根不亂,心不恐怖,目不邪視;樹上鵲鳥筑巢,抱卵哺雛,糞污其身,釋迦牟尼佛佛像亦不嫌棄。

唯一心念道,所謂行人所不能行,忍人所不能忍。天龍八部見菩薩如是勤苦精進,功勛道德巍巍,無不歡喜贊嘆,而來供養(yǎng)奉事。

因此,釋迦牟尼佛佛像六年修習(xí)苦行,感化了無數(shù)天人,也為將來成無上道、廣度眾生奠下堅固基礎(chǔ)。

在釋迦牟尼佛之前,還有哪些佛?

密宗佛像釋迦牟尼佛,原名喬達摩·悉達多,迦毗羅衛(wèi)國太子。求離苦之道出家,后成就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世尊在世弘法49年示寂。釋迦牟尼進入般涅盤后,他的弟子們匯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,通過幾次結(jié)集,形成經(jīng)、律、論“三藏”。隨著佛法傳播范圍的日益擴大,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。在漫長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偉大的密宗佛像釋迦牟尼佛,是賢劫降臨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第四尊佛陀,彌勒佛將是第五尊。燃燈佛是密宗佛像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,曾在過去世預(yù)言釋迦牟尼未來將成佛,是授記釋迦牟尼佛之師。許多佛和菩薩都曾是燃燈佛的弟子。密宗佛像釋迦牟尼佛與脅侍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以佛法濟度娑婆世界所有眾生。彌勒佛是第五佛,彌勒時代尚未來臨以前,還在兜率內(nèi)院為菩薩。據(jù)《瑞應(yīng)本起經(jīng)》記載,密宗佛像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,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,供養(yǎng)給燃燈佛。由于蓮花是佛教中的圣花,五莖蓮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。因此,這個供養(yǎng)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,佛在歡悅之余,給這位佛子授記,預(yù)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賢劫時成佛,授釋迦牟尼佛。當年的悉達多王子還在牙牙學(xué)語的時候,在西方極樂世界等凈土,觀世音菩薩、地藏菩薩等所有的菩薩們,都早已成就菩薩果位。過去有佛,現(xiàn)在有佛,未來還有佛。西方有佛,東方有佛,十方三世都有佛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佛法,已歷經(jīng)了兩千五百多年。佛并不是神,而是覺者。我們平日里見到的其他一些佛,比如密宗佛像阿彌陀佛、藥師佛等,都是覺者,而他們卻都不在我們的世界里。在我們的世界里的,只有釋迦牟尼佛。故此,雖然佛有千千萬,但我們學(xué)佛之人的“本師”就只有一位——那便是釋迦牟尼佛。

電話咨詢
150-3114-4680
微信咨詢
掃一掃快速獲取報價
返回頂部